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前芝】
1948年秋,决定新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率先在东北开打。之所以首战选择在东北,主要是当时在东北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。
战前,中共控制了东北97%以上的土地和86%以上的人口。到1948年8月,东北野战军拥有约70万的兵力,另外还有地方部队33万人。国军虽然总兵力仍有55万人,但被分割在长春、沈阳、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。国民党政府国防部自己也承认,军心和士气低迷。可以说,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军力和经济都超过了国军,已经具备了与敌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。
但,这种优势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。国共角逐东北的初期,中共的部队曾经遇到重大挫折,被国民党的部队一路撵到松花江以北地区,可谓狼狈之极。
1.国共进军东北
抗战胜利后,东北出现权力真空,国共部队进军东北。
中共认为,如果控制东北,可以背靠苏联、朝鲜、外蒙,免除后顾之忧,并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,使中共军队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;反之,如果东北被国民党掌握,则华北解放区就处于南北夹击的境地。
为此,9月15日,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,明确了“向南防御、向北发展”的战略方针,陈云、伍修权、高岗、张闻天、李富春等一批得力干将先后被派往东北,从而将之前七大上提出的“争取东北”的战略任务具体化。
在此之前,中共冀热辽军区的部队已率先抵达沈阳,随后分兵前往辽阳、鞍山等地迫使日伪军投降,并配合苏联军队歼灭关东军残敌。至12月初,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,来自山东、江苏、河北等地抽调的部队达到11万人,此外还有由延安、晋绥、山东和华中解放区等地派来的用于扩军的两万名干部。
国民党也成立了以熊式辉为首的东北行营,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。熊于10月12日进入东北,开始与远东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进行谈判。此时,国军第一支进入东北的部队第十三军还在路上。
到1946年4月份,国军在东北的主要部队有新一军、新六军、十三军、五十二军和六十军,总计兵力约30万人。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,已整编成21个师(旅),建立了锦热、辽宁、辽东、辽西、吉林等10个军区,总兵力达27万人。
双方兵力相当,最终在四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会战。
2.中共败走四平
四平之战,正值国共谈判期间。为了在谈判桌上取得话语优先权,国共双方精锐尽出。毛泽东致电林彪,要“把四平变成‘马德里’”。
然而,这明显低估了新一军、新六军等这些美式机械装备起来的国军部队。蒋介石也下令,要求国军集中兵力,一举击破“共军”主力。
1946年三月下旬至五月中旬,双方围绕着四平展开激烈争夺。国民党空军也倾巢而出,加入战局。战势逐渐对中共不利。为保存有生力量,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撤往松花江以北地区。
事后统计,四平保卫战我军伤亡达八千以上,部队元气损失甚大。按照韩先楚的说法,这八千主要指的是从关内调来的“骨干”,实际伤亡数字远不止八千。黄克诚在一份电报中透露,伤亡数字在一万五左右。
四平之战,抛开谈判的政治因素不谈,单就战役本身来说,中共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第一,中共部队此前一直擅长的是运动战和游击战,对于城市防御作战缺乏经验,而且敌人又具有火力上的优势,这样在战斗中就把自己的长处丢弃,而不足却被放大。所以吕正操说,四平之战打得很笨,就是这个意思。
第二,低估敌人战斗力。四平保卫战前,中共高层对国民党在东北的部队战斗力出现误判。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份电报中分析,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数量有水分,要半年才能凑齐,可以一打。所以他希望四平保卫战能打成西班牙内战中的马德里那样。
第三,缺少群众支持。由于日伪长时间残酷统治,中共在东北的地下工作遭敌严重破坏,加上抗联撤出东北,使中共部队在人民中影响很小,人民对其缺乏了解。黄克诚在谈初到东北时的困难时讲了“七无”,即“无党(组织)、无群众(支持)、无政权、无粮食、无经费、无医药、无衣服鞋袜等”,派出去找粮食的需要整排或整连武装,少数人根本无法通行。
事实证明,无根据地依托的情况下作战,困难很大。退往北满的中共痛定思痛,开始下大力建设东北根据地。建设根据地的关键问题,就是取得老百姓的支持。